中煤地质总局党委书记贾春曲:地勘央企要为能源安全保障作出更大贡献

时间: 2025-04-18 13:20:40 |   作者: 储罐清洗设备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能源安全,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地勘央企应精准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全面深化企业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投入,加强地质勘查原创性、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扩大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纵深,更好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血脉”和动力源泉。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效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能源行业肩负的首要责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取得新的胜利的重要基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们国家的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能源消费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以煤炭、原油、天然气三种能源为例,2014年—2023年各自的消费量、进口量以及对外依存度,如表1所示。

      从消费比重来看,2014年—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3年的55.3%;石油消费比重维持稳定,从2014年的17.3%缓慢上升到2023年的18.3%;天然气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5.6%提升到2023年的8.5%;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比重从11.3%提升到17.9%。

      从消费绝对量来看,2014年—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增长了13.9%,从2014年的413633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471000万吨。煤炭进口量从2014年的29122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47447万吨,对外依存度从7.0%上升到10.1%。

      2014年—2023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增长了47.3%,从2014年的51597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76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从30837万吨增长到56399万吨,对外依存度从59.8%上升到74.2%。

      2014年—202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109.4%,从2014年的1871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3917万吨。天然气进口量从591万吨增长到1656万吨,对外依存度从31.6%上升到42.3%。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但国内油气资源相对缺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短期难以大规模可靠替代化石能源,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存在短板,实现高水平能源安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根据自然资源部专家学者厘定,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涉及矿产共55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3种、“三稀”矿产15种、非金属矿产20种,如表2所示。

      根据《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4)》,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矿产中,锂和镍的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大幅度增长,钴产量增长、消费量和进口量不同程度缩减,但中国消费量仍居全球首位。2023年,战略性新兴矿产保持了旺盛的需求,国内碳酸锂表观消费量为59.50万吨,同比增长33.9%,全球占比57.8%。据SMM数据,2024年1—6月,国内碳酸锂总产量增幅明显,累计29.85万吨,同比增长46.7%;碳酸锂进口量为8.68万吨,同比增长43.7%;表观消费量为23.05万吨。

      及其精矿进口量为16776.85吨,同比减少36.2%,全球占比75.0%;钴表观消费量继续降低,钴市场表观消费量为110000.00吨,同比减少4.7%,全球占比51.2%,其中87.2%用于锂电行业。据Mysteel统计,2024年1—6月,中国电解钴产量累计18274.00吨,同比增长129.4%;中国钴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为881.00吨,同比减少94.0%。

      2023年,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为4439.01万吨,同比增长11.5%,全球占比96.0%,进口量的86.0%来自菲律宾,总进口金额为3545亿美元,同比减少22.0%;镍表观消费量为173.70万吨,同比增长7.1%,全球占比54.5%。据Mysteel统计,2024年1

      6月,精炼镍产量为14.87万吨,同比增长38.8%;据海关总署数据,镍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累计1315.38万吨,同比减少30.1%。

      矿产资源勘查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行业特点,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将勘查阶段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普查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可称为前期找矿,详查、勘探阶段的矿产资源勘查可称为后期勘查。根据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勘查经验数据,在前期找矿阶段,投资金额占比15%左右、项目投资成功率约为5%;在后期勘查阶段,投资金额占比85%左右,项目投资成功率在90%以上。因此,勘查阶段越靠前,项目投资周期越长、风险越高。在国内,面对如此长周期和高风险,监督管理的机构和投资人往往知难而退,极大地制约了国内风险勘查市场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国内找矿勘查融资,进而影响了国内商业勘查和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2022年12月,国家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尽管“十四五”以来,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地质勘查项目,但要突破找矿“卡脖子”难题,仍需更多的资金保障。耐心资本通常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低流动性等特点,不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收益,而是追求长期的资本回报,能够抵抗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不确定风险,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矿业项目投资急需耐心资本的支持,进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矿业行业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目前,地勘央企的容错机制普遍不够健全,很难起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一是把“容错纠错”和纪律审查对立起来看待,认为“容错”与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不符,尤其在职工群众参与监督的新常态下,实事求是推动“容错纠错”机制运用的积极性不足;或者片面强调“容错”,对“纠错”重视不够,背离“容错纠错”机制的核心要义。从总体上来看,“容错纠错”的实施案例少,且典型性不强、宣传不够,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效果还不明显。二是“容错纠错”机制的宏观要求多,细化量化规定少,实践中很难把握。“容错纠错”机制的核心是“三个区分开来”,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比较宏观,标准范围程序等要进一步细化。现行的“容错纠错”制度原则规定了“容错纠错”的范围,但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加上不同单位、不同地域的详细情况不同,针对不一样、领域、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在哪些是“可容之错”的具体问题上,没明确的规定。三是“容错纠错”机制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尚未形成合力。“容错纠错”机制是激励和保护党员干部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核心机制,但从保护干部的方面出发,其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矿产资源是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所致,我国战略性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短期内难以改变,且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对战略能源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鉴于此,地勘央企须将保障能源供给作为第一个任务,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投入,探索谋划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国内增储上产和产供销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同时,要优化国有资本在海外能源资源等领域布局,逐步扩大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纵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能源资源保障。

      针对矿业投资投入大、风险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一方面,要全面、客观、科学地对矿业项目做出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结合实际项目投资经验,总结矿业项目投资过程中的评估要点,主要包含矿企情况、证照情况、矿业权情况、矿建情况、采选条件、政策法规等方面,建立矿业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确定项目等级,提出对应的投资建议。另一方面,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逐渐完备容错机制。要准确甄别“为公”还是“谋私”,准确区分“工作失误”与“蓄意违规”,精准把握政策界限,准确评估领导干部在矿业投资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处理,对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出于公心、不谋私利的工作失误错误大胆容错,依规依纪依法免除有关人员责任或给予从轻减轻处理。

      矿床的形成,尤其是大型、特大型矿床的形成,是一个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稀有、特定的事件。因此,找矿勘查不仅需要有风险承担能力和专业化勘查技术能力,更需要有矿产资源勘查投资与产出的政策及资本保障。目前,我国的矿业投资基金最重要的包含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地方性矿业产业投资基金、国际区域合作基金、以矿业投资为主体的私募股权基金4类。为保障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和体系,充分的发挥资源与资本资产的投资收益功能,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踊跃参与。要加快改革中央地勘基金和省级地勘基金体制机制及运营模式,加大中央地勘基金、省级地勘基金和地质地勘单位的资本、专业及技术等有形和非货币性资产投入,推动相关矿区或资源基地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区域地勘基金或专项地勘基金,针对多矿种共伴生资源矿区,改革整装勘查、综合勘查、绿色一体化勘查与开发模式。同时,要有效拓宽投融资渠道,大量引入国资央企、非公有制企业等社会资本进入才能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

现在致电020-3626956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