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常青、水长流团聚外普拉(走进传统村落)
日期:2025-04-18 | 作者: 火狐体育官方网站下载入口
图①:由搁置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民宿兼具古居特征和村庄风情。图为民宿内的乡民。
图④:两条河流动过外普拉村,为这儿带来生气勃勃。图为彝族妇女在河滨嬉戏。
外普拉村坐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经千年的外普拉村,因有利地形聚起人群,因勤劳致富一时,也因交通不便而开展落后。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村庄的回忆又逐步被引发,外普拉招引了更多目光,乡民的日子和精力面貌也在村庄全面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改动。
如果说,城市的热烈喧嚣点着日子的热情,那么外普拉村的“寂静感”则令人沉醉。“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古村古道夯土房,千年外普拉……”一首外普拉村的村歌,歌唱着村落的形状、前史与公民的日子。
“外普拉”为彝语,意为“石板上的村庄”。这一个姓名与村庄的方位有关。外普拉村坐落在一面陡峭的山坡上,村落呈扇形散布。乡民介绍,支撑村庄的山坡,土层下是一整面石板。村落的左右两边别离矗立着两个大山包,“三山”之间的河谷中流动着金沙江的支流蜻蛉河和外普拉小河。
“三山夹两河”说的是实景,“仙鹤叼鱼虾”则是长期以来乡民对村落的形象比方。村庄依山势而建,地点的山脚与两条河的直线米。从高处俯视外普拉村,似乎是仙鹤翻开翅膀,顺坡势而下,到村口两河交汇处寻找鱼虾而食,别有一番意趣。
陡峭的地形与交汇的河流,为农业生产供给了有利条件。据《云南外普拉村志》记载,村落最早在元代已有傣族先民来此寓居,然后前来久居的各族乡民渐渐的变多,村落逐步强大。村庄前的平坝栽培水稻,陡峭的山坡栽上玉米、果树,一代代勤劳的外普拉乡民凭仗双手建造起自己的家园。
说起外普拉乡民的勤劳,不能不说到“花篮背水”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外普拉村大面积栽培经济作物。作物在山上,水在河沟里,怎样确保产值?外普拉乡民就在背篓里垫上塑料布,从山脚背水上山。一篮篮宝贵的水源,给予作物滋补,也将“勤劳致富”刻在古村的回忆中。
河流为人们供给的不仅是水源,还有鹅卵石。外普拉村的传统民居是黄墙青瓦的夯土房,基底以大块鹅卵石和山石垒砌。石头底座上,是黄土混合稻草后夯出的大块土砖。从山脚往上,夯土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散步石板路上,手抚夯土墙,模糊能分辨出年月的痕迹。
在外普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日子常态。丰盈的时节,站在村庄的河滨,宽广的坝子上稻田一片金黄,蝴蝶和蜻蜓翩然起舞,田里的乡民折腰劳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个似乎被韶光忘记的村庄,能找到《归园田居》的“寂静感”。
“现在,家园渐渐的变好了!”在游客招待中心,爱说爱笑的外普拉乡民朱永艳,向记者讲起自己的返乡创业记。
外普拉村离永仁县城约4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深山中的村落一度落后于开展的脚步,年青人多外出务工。朱永艳23岁时离开外普拉村,在楚雄作业。近年来,外普拉村开展渐渐的变好,杰出的生态环境、保存较为完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朱永艳决议回到村中。
2019年,外普拉村建立村庄生态旅行专业合作社,朱永艳成为负责人。合作社一方面开展生态栽培,流通100亩水田栽培有机水稻,一起在山坡上种了2800亩芒果树;另一方面依托田园风光开展村庄旅行。“小时候咱们咱们常常下河摸鱼捉虾,在稻田里游玩,我想把这份高兴找回来,让更多人体会。”朱永艳说。
开展旅行要有根底。依托沪滇协作项目,整合美丽村庄建造、联合国可继续开展方针示范村等项目资金……继续的投入改动着外普拉。水利、交通、电力、人居环境相继改进,外普拉书院、游客招待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相继建成。
夯土房是村里的特征。怎样在维护古村的一起,为游客供给更多便当?“咱们关于新建民居要求一致风格,以维护古村面貌。在补葺老屋时,鼓舞运用传统资料和工艺。”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黄李乔介绍。
开展村庄旅行,有人气才有生意。跟着根底设施不断改进,2019年10月,外普拉村举行稻田捕鱼活动,招引大批游客前来体会。“乡民们还在稻田旁摆起小摊,人气十足。”朱永艳笑着说。
近年来,朱永艳开端拍照短视频,带着游客“云游”外普拉;还开起网店,经过定点帮扶单位和网络途径出售稻米。“不能让乡民亏钱。”朱永艳说,现在合作社完成收支平衡,全村230户乡民都参加进来。“下一步要服务好游客,打造口碑,让村庄旅行更可继续。”朱永艳说。
夜幕降临,在合作社繁忙一天的乡民罗祥萍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小心谨慎地翻开一个包裹——这是她自己绣的彝族特征背兜。悄悄抚摸着上面的马樱斑纹,她的目光很温顺:“这是给两个女儿的陪嫁品。”
罗祥萍在给人介绍彝绣服饰时雍容大方。在开展村庄旅行之前,因跟外界触摸少,外普拉村妇女面临陌生人往往警觉而腼腆。永仁县妇联常务副主席李睿媛介绍,201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妇女开展基金会等组织,来到外普拉村当地检测查验,最终确认外普拉村为联合国可继续开展方针示范村,其间一项使命是为村里的妇女供给技术训练,推进村庄全面复兴。
2019年,永仁县妇联牵头约请县彝族刺绣协会的教师进入外普拉村为妇女训练彝绣技术,罗祥萍等54名乡民参加了训练。“教师领进门后,我就自己探索。”罗祥萍说,一遍遍操练针法、配色后,她请教师画把戏,自己创造彝绣服饰。2021年,罗祥萍自己创造的一套彝绣服饰被来旅行的一对上海夫妻看中买走,这份收入给了她极大的必定,也让她在日子中显得更为自傲与沉着。
在这个人人能歌善舞的彝族村庄中,妇女们自发组建了“火波诺玛”艺术团。“‘火波诺玛’意为‘月亮女儿’。”艺术团的主干夏学芳介绍,“艺术团除了演唱传统彝族歌曲,还创造了归于自己的村歌。”
身穿彝族特征服饰,用唱歌跳舞欢迎游客,举行村庄音乐节进行对歌、篝火狂欢……具有民族特征元素的村庄文化活动,连续着乡民对日子传统的回忆。这不光丰厚了乡民的精力文化日子,也推进了村庄旅行业的开展,带动乡民增收。
“就像村歌里唱的,山常青、水长流,团聚外普拉。”夏学芳很等待,往后能有更多人遇见这个大山里的安静村庄。